嬰兒學步時,我們都有一定會跌倒的認知;學騎腳踏車,有不摔的嗎?
還記得學游泳時,教練說,水多嗆幾口就會游了
總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嘛,這些道理,我們都清楚的很
那~在成長的路上,牽著抱著孩子,確保他不摔不跌不走冤枉路
甚至清空道路上的障礙跟石子,是不是另一種殘害
既然如此,我們還要繼續以愛為名,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嗎?
最近拼了命的在革自己的命,檢視著自己的每個念頭、批判著自己的每個假設
發現原來我好久以前就已經失去了實驗的精神,因為害怕失敗
至於為什麼害怕失敗,我印象中的原因是,錯了會挨打挨罵不被喜歡...
比如說考試分數少一分打一下,所以不追求理解與思考,只追求標準答案
原來,寫不出標準答案就看別人的、翻參考書後面解答...之類的行徑都是被這樣逼出來的
因為沒做事不會錯,做錯了就自己找罪受了
所以可以的話就不要當幹部不要參加比賽之類,沒有挑戰就不會失敗
原來,我們的文官是這樣被制約的
還記得小時候問問題是會被“青”的
不管是基於打擾老師上課還是耽誤同學學習
再加上囝仔有耳沒嘴的教誨
習慣了沒有聲音長大的我,如今卻得回頭去找我的聲音、我的想法
當然,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,畢竟我從中體悟到很多
其中一點,就是我發現實驗的重要
還記得國小做科展,忘了什麼名堂,只記得是個算失敗的作品
但是它讓我到現在都記得,目的沒訂清楚,只會一路模糊下去;假設不夠明確,實驗也會沒有結果
我已經不記得國小還做過什麼實驗了,印象中國中後也沒做過實驗了
只還記得工藝課做的電鈴不會響,硬是盧著同學陪著我找哪裡出問題
錯誤,是需要時間的
不管是發生、修正、調整
如果,失敗為成功之母
那想方設法防堵失敗的人們,怎麼能怪罪成功的不到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