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總是跟自己說:用接收者的語言說話,才是溝通

也一直以為自己努力的這麼做著

今天,有幸聽到一位老師提到兒童觀點,也碰巧聽到有關台語文論辯的新聞

 

突然發現

我做的其實一點也不夠,甚至稱不上這麼做著

 

用接收者的語言-

首先,得先了解接收者的語言是什麼,得先會使用接收者的語言,才能夠開始

比如說,你跟孩子說“等一下”,你知道不知道孩子知不知道“一下”是多久?

 

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的角度、觀點來詮釋我們所經歷的一切,包括對其他人

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大人是什麼樣子,不過,有了孩子之後

我知道,蹲下來看到的世界,跟平常真的不一樣

我試著去體會,孩子是什麼樣的感覺

 

我慢慢的體悟到,他人的難溝通,在於我們不了解他

在於我們無法跟他感同身受

所以沒有共鳴、所以無法有效溝通

所以把個人的觀點給加到對方身上去了,對方也這麼做著~一切就這麼持續的進行著

 

突然覺得,感同身受,很不容易

就連我的家人,我也不能時時感受到他們的所知所感

比如說:我覺得洗澡水略涼,孩子跟我說溫溫,先生跟我說好熱

比如說:做菜,有人覺得夠味、有人說太辣

比如說:先生跟你說好累,請問你能體會到多少他的壓力

更何況是話還說不清楚的孩子

這回病了一趟,才體會到阿就是真的沒食慾

可當初孩子好說歹說就是不肯多吃一口飯的時候,我擔心的卻是可是你待會得吃藥阿、不吃怎麼有體力呢...

可是孩子只是想要舒服點,就像現在的我一樣

 

感謝,在我把飯努力的吞下去,又不幸的吐出來之後

感謝,在我昏昏的睡了半個晚上之後

我能神志清明的理解到這些

我能思慮清晰的把一切形諸文字

希望,我明天能做得比今天更好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